查看: 1102|回复: 1

[互联网新闻] LinkedIn十年路:低调沉稳的商业社交网站鼻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家商业社交网站,LinkedIn显得低调而沉稳。与Facebook以宽泛社交为宗旨,被各种分享、聚会、礼物以及“动他(她)一下”等好玩的程序渲染的热闹相比,LinkedIn有着商业范儿的严肃简洁,只有一些基本的联络和互动功能。但也正是这种专注的定位和扎实的发展路线,让LinkedIn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网站之一,更在招聘领域独占鳌头。截至2010年年底,LinkedIn已拥有9000万注册用户,这些用户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每月平均活跃用户占到72%,每天产生4万条招聘信息。

在这个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时代,专注的 LinkedIn为自己开创了招聘服务、营销服务、付费用户这三种稳定增长的收入渠道。2007年到2010年的近三年中,LinkedIn的线下收入实现了从47%到86%的增长。2009年开始更是达到了平均每季18%的增幅,这为LinkedIn首次IPO铺平了道路。

创业是一种修行

2002年,“连环”创业家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创建了LinkedIn,他现在担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此外,这位活跃的创业投资者还曾经为60多家硅谷新创企业提供过咨询和资金,其中包括Facebook。

时光倒转到1993年,当美国在线公司(AOL)开始用送软盘来吸引人们上网的时候,霍夫曼意识到互联网变革已经开始了。当时霍夫曼已经从斯坦福大学拿到符号系统学的学士学位,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哲学硕士。斯坦福的学习让他了解了软件,而牛津的学习让他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广阔地接触人们的生活。他发现,软件可以实现和千百万人交流沟通的目的,于是决定创建一家软件公司。

但当他去向VC求助的时候。他们问他:“你做过软件吗?你要我们为你的公司投上百万美元的资金,你应该做过这个吧?”当霍夫曼回答“没有”的时候,他们让他“先去找份工作”。

于是霍夫曼到了苹果公司,在那里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苹果公司他学会了“创业需要知晓的所有事情”,首先就是软件开发。离开苹果之后,他加盟富士通公司担任产品管理和商务工作。

1997 年,在富士通工作的霍夫曼看到在线市场开始升温,便辞去了富士通的工作。一个月后,他创建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Socialnet”(社交网),主要提供在线约会、寻找高尔夫球友、寻找室友等方面的服务。这家公司很快获得了VC的关注并得到了资金,但Socialnet最终还是因为推广不力而未达到足够的用户规模,寻求与报纸结盟的策略也未能奏效。

当霍夫曼在做Socialnet的时候,他在斯坦福的好友彼得·泰尔(Peter Thiel)创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对冲基金,与好友麦克斯·莱夫金(Max Levchin)一起创建了在线支付服务公司PayPal。当霍夫曼把准备放弃Socialnet重新开创别的事业的时候,泰尔邀请他加盟PayPal: “来和我们一起干。我们现在坐在火药桶上!火箭马上就要发射升空了!”

于是霍夫曼到PayPal做了执行副总裁,负责业务拓展。由于PayPal跨领域创新的特性,霍夫曼被迫去招募金融、监管、互联网、支付等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将这些分散在不同领域的信息汇集到一起所形成的新的能力,这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变革所在。

渠成,水自到

当PayPal卖给eBay之后,霍夫曼认定职业服务领域是他下一步发展的目标。他用自己从PayPal赚到的钱支持LinkedIn初期的发展。自有资金让他避免了来自银行的压力。

霍夫曼相信,经济衰退期是创业的好时机。尽管此时很难招募资本,但如果一旦资金到位就意味着拥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2002年的秋天是互联网的冬天,面向消费者的网站一个个倒下,不过这也给了LinkedIn展示独特魅力的机会。

霍夫曼和他的创业伙伴坚信,在媒体喧哗的年代,爆炸的信息很难带给人们真正所需。人们更愿意从自己认识的人那里获得有用的信息,而不愿与冰冷的机器打交道。而互联网令这种人际交流更加便利。职场人士在工作数年之后,实际上都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但这种网络却因疏于交流而无法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是 LinkedIn瞄准的商业机会。

LinkedIn最初的发展故意放缓了脚步,由创业团队的13个人邀请到112人参加网站测试。 LinkedIn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达到百万用户。只有用户数达到这个量级,才能让信息搜索和共享的价值得到体现。接下来的一年,LinkedIn 都在优化网站,寻求“病毒”式的用户增长。霍夫曼相信当用户达到百万量级之后,就可以构思商业模式。

2005年,LinkedIn确定了三大收入模式,即招聘服务、营销服务和付费用户。付费用户拥有更多的交流和搜索特权。最初,LinkedIn并没有考虑开展广告业务。但网站优质的用户群让广告成了“渠成,水自到”的美事。

成长之痛

2006年的夏天,霍夫曼看到了公司面临的两个严重问题。一个是扩大规模的需要,另一个是公司架构中各个产品小组需要从单一任务向多任务转型。此前,LinkedIn的产品小组员工,分别从事搜索、平台、通讯录等工作,他们要同时做这些工作。

这意味着需要引进新的管理者。LinkedIn邀请到了丹·纳耶(Dan Nye)担任公司CEO,霍夫曼自抓挑战最大的产品开发。一年多以后,LinkedIn幸运地邀请到了前谷歌高管迪普·尼沙尔(Deep Nishar)接替了霍夫曼负责产品工作,霍夫曼得以抽身出任CEO,丹·纳耶于是离开了公司。后来,2009年6月,霍夫曼又把CEO的接力棒传递给了雅虎前高管杰夫·韦纳(Jeff Weiner)。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仅作者可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275007052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创赚网,值得信赖!
创赚网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创赚网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QQ|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创赚网

GMT+8, 2025-1-12 13:20 , Processed in 0.313220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